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

名家觀點-零存在感的低頭族

名家觀點-零存在感的低頭族

  • 2015-05-22 01:46
  •  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 
  • 趙哲聖

 這年頭,需要與顧客目視相望的銷售服務業,因為有了智慧型手機,店員或攤販在等待客源時,都在低頭滑手機,毫無銷售的素養與真誠,幾乎只剩下「賣存在感」的動力,做「賣一個銷售」的動作。

 科技榮景,馬雲在互連網所製造的成功氣泡,讓網頁搜尋記錄成為消費者印記,虛擬金錢與塑膠貨幣交易,為商業制度創造活絡氣氛,大家沉浸在購買消費,最後結果竟將自己變成生活消費之「標的」,人們工作職位進展緩慢,成為層級、外包與派遣產業下的宿命。

 當一些SOHO族興起,網路行銷到社群網絡分享,太多靠著科技果實單打獨鬥的生活企業家,享受了甜果,卻也間接醞釀出企業、甚至是政府組織中「外包、代銷,與派遣」的策略;眾多工作職業被打散成層級、帶狀與契約的關係。啃老族與尼特族,這種新型態社會階級與流動的現象,已全球化的蔓延在世界。

 人力仲介公司,或是單打獨鬥的跳蚤公司,為符合大企業工作條件和要求,配合政府組織精簡與人事包袱,許多與公共利益相關,如醫事、保全、大眾運輸行車駕駛等工作,早就成為美其名派遣行業的主力,而廣義的分工與外包商業策略,更將未來工作加入短暫與沒有保障的臨時聘僱關係。

 可悲的人類消費模式,因為消費自由的冠冕,竟簡化成為多重選擇的自由,如虛擬交易、分期貸款、以空賣空或是最無奈的啃老消費。人力資源也因為派遣制度化,每個人如同螺絲釘,看似重要但替代率高,當你未被系統青睞,下一個螺絲釘即取而代之,對大企業毫無損失。

 這樣職場上的表面民主,是經濟發展體制與態勢使然?我們能夠打破它嗎?終生聘僱與短暫派遣的兩難,除了經濟困頓魔咒,企業主良心與成本煎熬外,知識經濟普及轉化人們「自我工具化」能力,我們加速大量生產環境,人力卻無形中被出賣。

 高油價、電價、房價雖為枷鎖,現代人生活卻仍充滿吃喝的消費快意,衝突掙扎後,看看周日餐廳、上街人潮,與街上攤販拿行動電源配著吃到飽手機滑來滑去不看顧客;被科技綁架卻無感的人越來越多,怨東罵西,但低頭的自己有何想法?(作者為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